首页 明朝那些事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46 部分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你叫朱头三我们大家也认了,只要别再继续改来改去就行。

大臣和皇帝之间的这场斗争就这么不断地维持着,双方你进我退,尽量不撕破脸,保持着yi种微妙的平衡。

可是到了这年二月二十五日,平衡被打破了。

这yi天,朱厚照突然下诏书,表示自己北方玩腻了,想去南方玩,可他没有想到,这道诏书竟然成了导火线。

大臣们已经忍无可忍了,杨廷和率先发难,主动上书,要求他休息两天,不要再出去了。

可是朱厚照的心已经玩野了,北方这片地方他不愿意待了,想去江南yi带转转,因此对此置之不理。

可是大臣们忍耐已久的愤怒开始井喷了,很快,北京六科言官c十三道御史,南京六科言官c十三道御史c六部高级官员,甚至地方驻京官吏也纷纷上书,要求不要出行。yi天到晚,朱厚照的耳边不断响起的只有相同的两个字:

“不行不行”

还有很多官员也趁机会攻击他的其他行为,比如出外旅游c擅自出战等等,话说得十分难听,甚至连亡国灭种之类的话都说出了口。

朱厚照真的生气了。

竟然如此嚣张,你们要造反吗

他的耐心到头了。

三月二十日,雷霆之怒终于爆发。

这yi天,午门外密密麻麻地跪了yi百零七个人,这些人都是上书劝诫的大臣,朱厚照特意把他们挑了出来,给了他们yi个光荣的任务罚跪。

具体实行方法是,这yi百多人白天起来不用上班,就跪在这里,跪满六个时辰十二个小时下班。起止日期:自即日起五天禸 有效。

附注:成功跪完可领取惊喜纪念品廷杖三十。

这是yi次十分严重的政治事件,上书的大臣们被狠狠地打了yi顿,后经统计被打死者有十余人,但他们却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因为当朱厚照看到那些受伤的大臣后,他犹豫了,他明白这些人是为了他好,于是他当众表示,不再去南方游玩了。

这次旅游风波就此停息,大臣们被打了屁股,受了皮肉之苦,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朱厚照出了气,却留下了恶名。

所以这yi次争斗,没有真正的获益者。

出现这样悲惨的yi幕,要怪就只能怪朱厚照先生早生了几百年,要知道,他如果晚点投胎,那可就风光了去了,可以大大方方地去旅游,也没有那么多的文官来管他,历史上还能留个好名声。

到那个时候,也不用叫什么南游了,这名字太土,应该叫微服俬 访,叫下江南,也不用偷偷摸摸地yi个人去,可以带上太监c宮女c侍卫c大臣,如果有雅兴,还可以带和尚,沿路探访民情,惩治贪官,或者是带个上千人,yi路吃过去,反正不用自己出钱,也没什么人反对。

根据yi般剧情规律,通常走到半路上还能遇见几个美女,你来我往,你情我愿,留下yi段风流天子的佳话。就此传扬千古,万人羡慕。

唉,谁让你生的不是时候呢朱厚照先生,你认命吧。

就这么闹来闹去,到了六月,大家却都不闹了,因为yi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宁王叛乱了。

仇恨

yi百yi十九年前,宁王朱权遇到了前来拜会他的燕王朱棣,由于yi时大意,这位所有皇子中最为善战的仁兄上了哥哥的当,被绑票到了北京,帮着打天下靖难。

为了让宁王卖命,朱棣还许诺,yi旦成功取得天下,就来个中分,大家yi人yi半。

当然了,事后他很自然地把这件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了,宁王没有计较,只是要求去杭州,过几天舒服日子,他不许。宁王还是不计较,希望能去武昌,他不许。

最后他下令宁王去南昌。宁王没有反抗,没有非议,收拾东西乖乖地去了。

宁王不是没有脾气的,只是他十分清楚,发脾气或是抗议没有任何用处,因为他没有讲条件的实力。

但他的愤怒是无法平息的,他嘱咐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受过的耻辱。

仇恨的种子代代相传,终于在这个时刻开花结果,而将其化为果实的那个人,叫做朱宸濠。

朱宸濠是yi个很有抱负的人,作为宁王的子孙,他继承了祖先的仇恨和好勇斗狠的性格,同时也看透了朱厚照不是yi个安心做皇帝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量,他决定采取行动。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了yi个很大的问题没兵。

因为燕王朱棣本人是造反起家,特别防备藩王们起兵造反。所以他当皇帝的时候实行了大裁军,当然了,裁的都是藩王的护卫。

到了朱宸濠这里,几乎就是个光杆司令,yi批下人亲军,还有yi堆破枪烂刀,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抓个小偷都还够呛,想要造反那也真是太逗了。

请示招兵也不可能,那相当于是在额头上写明“造反”两个字,无奈之下,他想起了中华文化中yi条古老的智慧法则走后门。

他的第yi个后门就是刘瑾,送了yi大堆钱后,请求恢复护卫,刘公公大笔yi挥,给他批了。朱宸濠高兴得不行。

可惜过了没多久,刘公公就被剐了,接任的人没收过好处不买账,大笔yi挥,又把他的护卫给裁了。

朱宸濠连眼泪都哭不出来,这钱算是白送了,他yi边咒骂那些收钱不办事的恶人,yi边继续筹钱送礼。这次他的目标是钱宁。

钱宁和清廉这两个字简直就是不共戴天,他二话不说就收下了,还明白地表示,如果有什么困难,兄弟你只管开口。

在他的帮助下,宁王的护卫再次建立,他又有了招兵的指标。可他发现,光凭这些兵还不够,思前虑后,他居然产生了yi个天才的构想招聘。

他招聘的范围主要包括:强盗c小偷c水贼c流氓地痞c社会闲散人员等等,反正yi句话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而且学历不限,性别不限c年龄不限,能闹事就行。

这些被招聘来的各犯罪团伙头目的名字也很有特点,比如什么凌十yic吴十三,和当年的贫农朱八八,走俬 犯张九四yi对比,就知道这都是些什么货se 。

这种兵匪yi体的模式也决定了他手下部队的作战方式边打边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由于长期从事特殊职业,他们早已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

甭管怎么七拼八凑,反正人是凑得差不多了,就这么着吧。

除了兵力外,朱宸濠遇到的另yi个难题是关系,要想好好地成功地造反,必须有yi个良好的关系网,于是他利用当时的江西驻京衙门相当于江西省驻京办事处结交了很多大臣,并且广拉关系,四处请人吃吃喝喝,声势很大。

朝中大臣对他的这yi举动都有所察觉,也有人上书报警,但奇怪的是,当时的禸 阁首辅杨廷和却对此不闻不问。

原因很简单,杨廷和收了朱宸濠的钱。

请诸位不要吃惊,这在史料上是有记载的,朱宸濠先生花钱拉关系,对这位第yi把手当然不会放过,好吃好住,搞好娱乐,杨廷和先生也就睁yi眼闭yi眼了。

当然了,杨廷和并不支持c也不知道朱宸濠决心造反,他认为这个人不过想拉拉关系而已。当时的物价已经涨了,可是工资没有涨,所以杨廷和兄似乎认为收点黑钱也不是啥新鲜事。

生活是艰难的,工资是不够的,当时另yi位重臣忠臣杨yi清也干过额外创收的事情,不过他主要是帮人写字和墓志铭,再收人家的润笔费,也算是按劳取酬,生财有道。

无论如何,朱宸濠靠着钱财铺路,打开了关系网,为自己即将开创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从当时的时局看,朱厚照本人不太愿意做皇帝,j臣小人如钱宁c江彬等人也十分猖獗,文官集团似乎也对朱厚照失望了。

而自己不但占据了地利,还有人在朝中接应,胜利应该很有把握。

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决心打破和平的环境,决心用无数无辜百姓和士兵的性命去实现他的野心,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他确实有可能成功,只是要实现这个“成功”,还要加上yi个假设条件:

如果没有王守仁。

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

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yi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即将上路赴任。

整整三年,这是王守仁yi生中最为重要的三年,在这里,他获知了秘密的答案,也拥有了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他向这个给他yi生最重要启示的地方投下了最后yi瞥,然后跨过重重山隘,走出了关口,重见天日。

再起之时,天下已无人可与匹敌。

王所长变成了王县令,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干活了,可刚过了七个月,他就奉命去南京报到,成为了刑部主事。刑部的椅子没有坐热,他又被调到了北京,这次是吏部主事,然后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

而到了正德十yi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翻身了,这回彻底翻身了,短短六年,他从没有品的编外人员yi晃成为了三品大员,实在是官场上的奇迹。

可是官场上是不存在奇迹的,他能够在仕途上如此顺利,是因为有两个人在暗中支持他。

这两人yi个是杨yi清,另yi个是兵部尚书王琼。

杨yi清曾经见过王守仁,多年江湖打滚的经验告诉他,这个人是难得的奇才,是可以挑大梁的,所以他对此人yi直十分关注,刻意提拔。

而另yi个王琼就更有意思了,这个人名声很差,擅长拍马屁,拉关系,他和钱宁c江彬的关系都很好钱宁和江彬是死对头,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耻。

然而他却是yi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yi个有能力的人。

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实事。所以在王琼那里,马屁只是yi种技术手段,和人品问题没有关系。

王琼掌管了兵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权,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并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而他每次提出建议,总是能够获得批准。

因为管事的钱宁和江彬都是他的哥们,兄弟的奏折自然是第yi时间签字盖章的。

而他第yi次看到王守仁的时候,就用yi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

他充分运用了权力,破天荒地连续破格提拔王守仁,不理会别人的嘲讽和猜测,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

原来王琼任命他的时候,俬 下说是安排下基层锻炼,转转就行了,然而王守仁到地方yi看,才发现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yi种特产土匪。

王守仁终于醒悟了,临走时王琼那老j巨滑的面孔和奇怪的笑容立刻浮现在他的眼前。

尚书大人,你真不够意思啊。

但是哲学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种田扶贫都不怕,还怕打土匪么

可慢慢他才发觉,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的。

他们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有yi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支持。

王守仁看出了这yi点,他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yi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yi个卧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解决这些人。

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yi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yi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se 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yi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c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

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yi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yi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yi起完蛋。这yi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yi边啃树皮yi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玩死,还不如起来拚yi拚。

可惜王大人实在是yi个软硬不吃的人。

可怜的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后世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c军事家c政治家c文学家。

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yi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yi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别人打仗无非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隂 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yi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基本上这几招yi路下来,神仙也会被他整死的。

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yi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j的j商还j,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江西的土匪们很快就要面对这位王大人了,真是yi群苦命的人啊。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

“yi起来就yi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说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说明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yi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朋友们应该记住yi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否则你被他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都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yi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

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yi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yi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说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了边,于是剩下的土匪们yi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就这样,土匪头们手牵手c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

其实这yi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王大人有yi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yi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这yi条如果推广使用,张献忠早就没命了。

杀鸡给猴看,这yi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代骗,终于解决问题。

江西剿匪记在明代历史上并不起眼,但对于王守仁而言,却有着非同yi般的意义。

要知道大凡历史上干哲学这行的,yi般都满足两个条件,第yi智商要过剩,弱智白痴是禁止入禸 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须是吃饱了没事干饭都吃不饱还搞啥哲学。

哲学有这么高的门槛,是因为它是世间yi切科学的基础,如果你够厉害,理论上是什么学科都可以搞得定的。比如钱学森先生曾经反复说,他之所以能够搞导弹卫星,不断出科研成果,是他长年累月学习马列主义的结果。

别人我不敢说,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他已经成为了yi个哲学家,而这帮赣南土匪们正好为他提供了另yi个机会突破的机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yi样神秘的工具。

经历了荒山野岭的荒凉,无人问津的落寞c曾经悟道的喜悦后,王守仁又yi次来到了关口,在江西的两年,由于遍地土匪,他只能四处出差专职剿匪,没有时间去研究他的哲学。

上天没有亏待王守仁,正是在这金戈铁马c烽火连天的两年中,王守仁逐渐找到了这样工具,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它。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众多的前辈,成为理学的圣贤。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辉煌武功,为后人敬仰。

有了这件工具,他的哲学方为万人信服,远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后世的名臣徐阶c张居正也正是借助了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勋,名留千古。

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yi”。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yi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这个麻烦从诸子百家开始,yi直到后来的孙中山,历时几千年,骂了无数次,吵了无数次,始终无法解决。

我也不能解决,但我可以解释。

其实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yi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但就是这么个玩意,折腾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没停过。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来,他大声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c脚踏实地的方法。

这绝不仅仅是yi句话,而是yi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却都看到了“知行合yi”这句话,yi个人看懂了,另yi个人没有看懂。

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

四百年后,有yi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预兆

领悟了“知行合yi”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

怀揣着这种理念,王守仁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为艰难的考验。

对这些土匪,他yi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yi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

毫无疑问,这些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为yi个藩王,却去和强盗打成yi片,总不能理解为深入群众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